无忧书城
返回 无忧书城目录
无忧书城 > 历史小说 > 易中天品三国 > 第三部 三国鼎立 第三十三集 白衣渡江

第三部 三国鼎立 第三十三集 白衣渡江

所属书籍: 易中天品三国

建安二十年的荆州之争,以孙权和刘备相互妥协、瓜分领地告终,但他们都不会因此而满足。孙权采纳吕蒙的建议,把夺取荆州当作首要任务;关羽则利用一个有利时机,发动了从曹操手中夺取襄阳、樊城的战争。曹、刘、孙三家在荆州大地上展开了一场既斗智又斗勇的博弈。那么,斗争的结果又如何呢?
  建安二十二年(公元217年),鲁肃去世,接替他的是吕蒙。
  这是一件有趣的事。前面说过,赤壁之战后,江东集团内部形成了“吞并”和“联刘”的两派。“吞刘”的周瑜去世后,接替他的是主张“联刘”的鲁肃。“联刘”的鲁肃去世后,接替他的则是主张“吞刘”的吕蒙。这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,风水轮流转,“吞刘夺荆”的呼声开始在江东甚嚣尘上。
  那么,吕蒙是什么人,他为什么要主张“吞刘夺荆”?
  说起来吕蒙也算是鲁肃的朋友,而且他们的交往还颇有些戏剧性。据《三国志?吕蒙传》,建安十五年(公元210年)底,周瑜病故,鲁肃接班,前往陆口,路过吕蒙的防地。这时,有人建议鲁肃去拜访吕蒙。这人说,吕将军现在的功劳和名气都越来越大,不可以还像以前那样对待他。鲁肃想想也是,就去看望吕蒙,但内心深处还是不怎么当回事。我们知道,吕蒙出身贫贱,又没文化,不爱读书。如果要上书写信,就自己口述别人代笔,给人感觉属于有勇无谋的武夫,鲁肃当然有些轻视(意尚轻蒙)。
  然而这次见面却让鲁肃大吃一惊。鲁肃去看来吕蒙,吕蒙设宴款待。酒过三巡之后,吕蒙就说,阁下现在身负重任,又与关羽为邻,请问准备了什么计谋以防不测呢?鲁肃轻视吕蒙,就不加思索地说,随机应变好了。吕蒙说,恐怕不行吧!现在,我们和刘备表面上是一家人,其实关羽是熊虎,岂能不未雨绸缪?就为鲁肃策划了五条计谋。鲁肃听了,情不自禁地越过席位,坐到吕蒙身边,摸着他的背说,吕子明呀吕子明,真没想到兄弟你的才略已经到了这个水平!于是,鲁肃进入室内拜见了吕蒙的母亲,两人结为好友才分别。
  这事裴松之注引《江表传》说得更细。据说,当时鲁肃摸着吕蒙的背说,大兄弟呀,我还以为你只会打仗呢!原来还有这么多学问,已经不是当年的“吴下阿蒙”了!吕蒙说,“士别三rì,即更刮目相待”嘛!请大哥(大兄)想想关羽是什么人。勤奋好学,熟读《左传》,刚毅果断,雄气十足,却也清高自负,盛气凌人。对付这样的人,能没有出奇制胜的策略吗?于是就向鲁肃献策,鲁肃则“敬受之,秘而不宣”。
  那么,吕蒙为什么会从一个“愣头青”变成了“谋略家”呢?原来这是孙权教导有方。据《江表传》,孙权曾对吕蒙和蒋钦说,你们现在都是做官的人了,应该多读点书。吕蒙说,军中事务繁忙,哪有时间读书!孙权说,孤难度是要你们做学问、当博士?因为就是多少懂一点历史罢了!你们事多,难道比孤还忙吗?光武帝南征北战手不释卷,曹孟德逐鹿中原老而好学,你们怎么就不自勉呢?于是吕蒙开始读书,读得比许多儒生还多。
  吕蒙原本就是一个天分很高悟性很好的人,阅历又多。一旦读书,就有了见解。不过他的见解和鲁肃不同。鲁肃认为,曹操是头号敌人,必须和刘备协同作战同仇敌忾,吕蒙却不同意。吕蒙认为,关羽是个大英雄,一直有吞吴自大的雄心,又处在上游有利位置,联盟其实难以持久,便向孙权“密陈计策”。据《三国志?吕蒙传》,这个“密计”讨论了两个问题,一是对抗曹操是不是一定要依靠关羽,二是关羽是否可靠。对于第一个问题,吕蒙的回答是未必。吕蒙对孙权说,主公完全可以派孙皎据守南郡,潘璋进驻白帝,蒋钦率军一万在长江上游弋,末将自己为主公前据襄阳。只要有这样一个战略部署,我们还怕什么曹操(何忧于操),又何必一定要依靠关羽呢(何赖于羽)?
  更何况关羽并不可靠。吕蒙说,关羽君臣,巧夺豪区,反复无常,绝不可以视为自己人(不可以腹心待也)。他们是迟早要和我们翻脸的。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对我们下手,只不过因为主公您神武圣明,末将等人也还活着。如果现在不先发制人,那么,等我们这些人都呜呼哀哉了还搞得定吗?
  这话孙权很以为然,但他还是有些拿不准,不知道是应该先取荆州,还是应该先取徐州。吕蒙说,拿下徐州并不困难,难的是能不能收贮。徐州这个地方,一马平川,最适合北方骁骑纵横驰骋。我们今天拿下徐州,曹操明天就会来强。到时候,只怕是七八万人也守他不住。不如先干掉关羽,完全占据持久,我们的势力就强大了。孙权听了,觉得所论甚为精当。
  站在江东集团的立场上,吕蒙说得确实不错。据缪钺先生《三国志选注》考证,吕蒙说这话当在建安十六年(公元211年)。其时刘备已经入蜀,只不过尚未得蜀而已。然而刘备得蜀以后,并不“归还”荆州,孙权也“讨要”不得,正好说明其“不可以腹心待也”,也说明江东集团只能以武力夺取荆州。吕蒙是有先见之明的。
  不过关羽毕竟是关羽,并非说干掉就能干掉,还得有机会。到建安二十四年(公元219年),机会来了。据《资治通鉴》,这年五月,刘备从曹操手里夺得汉中;七月,自称汉中王,还师成都,任命许靖为太傅,发正为尚书令,关羽为前将军,张飞为右将军,马超为左将军,黄忠为后将军。这一连串的好消息让刘备集团的人大受鼓舞,再加上孙权正在东方进攻合肥,关羽便趁着这大好形势,发动了夺取襄阳、樊城战争。
  这一仗打得惊心动魄。当时,曹操从汉中撤军回到长安,听说关羽攻樊城,便派左将军于禁前增援。襄樊守将曹仁让于禁和立义将军庞德驻守樊北。于是是曹操亲自提拔的爱将,《三国志?于禁传》说他“与张辽、乐进、张郃俱为名将”,曹操甚至称赞他说“虽古名将,何以加之”。庞德则原本是马超的部下,渭南战役时归降曹操,因此被拜为“立义将军”。据《三国志?庞德传》,樊城守将对庞德的忠诚颇有怀疑。庞德的堂兄庞柔也在刘备手下当差,樊城守将对庞德的忠诚颇有怀疑。庞德说,我受国家恩惠,义在效死疆场。今天不是我杀了关羽,就是关羽杀了我。后来他和关羽交战,一箭shè中关羽前额,关羽军中都叫他“白马将军”,闻风丧胆。有这样两员战将驻守樊城之北,应该说能够抵挡一阵子。
  然而老天爷不帮忙。八月,天降大雨,汉水暴涨,溢出地外,樊城被洪水包围,于禁所督七军全部被淹,这就是所谓“水淹七军”。但《三国志?关羽传》只说“秋,大霖雨,汉水泛溢,禁所督七军皆没”,没说这水是关羽放的,更没说关羽料定会发洪水。《资治通鉴》也没这么说。事实上所谓“水淹七军”是自然灾害,关羽则趁机进攻,结果于禁被俘投降,庞德被俘就义。据《三国志?庞德传》,当时庞德站立不跪,关羽好言劝降。关羽说,足下的哥哥在汉中,本帅也想请足下做将军,为什么不快快投降呢?庞德大骂说,你这竖子,说什么屁话!魏王雄兵百万,威震天下,所向无敌。你们刘备算什么东西?不过一个庸才罢了,哪里是我们魏王的对手!我庞德宁愿做朝廷的鬼,也不做贱人的将!关羽只好把他杀了。消息传到曹方,曹操“闻而悲之,为之流涕”。
  于禁降,庞德死,驻守樊城的曹仁痛失左膀右臂,再加上樊城墙被洪水浸泡不断坍塌,城中守军一片恐慌。据《三国志?满宠传》,当时有人建议曹仁趁关羽合围之势尚未形成之机,连夜乘快艇逃出樊城,协助曹仁守城的满宠却不赞成。满宠说,洪水嘛,来得快去得也快,应该说不会持久。关羽嘛,也不会贸然进攻,因为他的后方并不安全。但是,曹仁说,对!于是满宠下令沉白马,与将士们盟誓,拼力死战。正好这时徐晃的援军赶到,关羽也就只好撤军。
  关羽虽然暂时停止了对樊城的包围,但战争并没有结束,关羽也不会放弃。这对蓄谋已久要夺取荆州的孙权集团,无疑是一个好机会。因为关羽要啃襄阳、樊城这两块硬骨头,对付曹仁、徐晃这两员大将,没有足够的兵力是不行的。一旦从后方抽调兵力,南郡就会虚弱;但不大量调兵,前方又会吃紧。这正是关羽为难的地方。于是吕蒙就向孙权提出,先想办法把关羽的军队尽量忽悠到樊城,然后乘虚而入,在他背后捅一刀子。这个想法当然不错,问题是江东集团能忽悠关羽吗?
  能。
  吕蒙其实早就在忽悠关羽了。据《三国志?吕蒙传》,吕蒙虽然主张消灭关羽,但他接替了鲁肃的职务后,表面上却是“倍修恩德,与羽结好”。我们知道,鲁肃当年和关羽两军相邻时,由于盟军之间相互猜疑(数生狐疑),双方边界又犬牙交错(疆场纷错),摩擦和纠纷很是不少,鲁肃做了很多调和工作(肃常以欢好抚之)。所以吕蒙的“倍修恩德”就不会引起关羽的怀疑,只会认为是鲁肃政策的延续。这是吕蒙的第一招——装好。
  吕蒙的第二招是装病。仍据《三国志?吕蒙传》,吕蒙上书孙权说,关羽北征樊城而多留备兵,一定是害怕吕蒙在他背后下手。众所周知,吕蒙是一个身体不好的人,常常要生病的。现在就请主公批准我带兵回建业治疗。关羽知道了,一定会把南郡的军队全部调往襄阳。这时,我们“大军浮江,昼夜驰上,袭其空虚”,则南郡不难捺下,关羽不难活捉。于是吕蒙宣称自己病重,孙权也故意用不加密封的公文召回吕蒙,关羽果然上当。
  第三招是装孙子。不过这一招不是吕蒙使的,是陆逊使的。陆逊,字伯言,吴郡吴县(今江苏省苏州市)人,世代都是江东人,本人则是孙权的侄女婿(权以策女配逊)。据《三国志?陆逊传》,吕蒙装病回建业,路过芜湖时,陆逊去看他。陆逊说,关羽的防地在上游,和将军的防区接壤。现在将军跑到下游来了,前方岂不堪忧?吕蒙说,足下所言极是,只不过鄙人实在是病得太重了,不能不回建业治疗。陆逊说,将军回建业治病,当然是应该的,只不过陆逊希望将军见到主公时,和主公好好谈谈。关羽这个人,仗着自己骁勇英武,一贯盛气凌人。更何况这一回他围樊城,降樊城,杀品德,战果辉煌,正是志得满意牛皮哄哄的生活。现在,他一门心思只想北伐,没把我们放在眼里(但务北进,未嫌于我)。听说将军病重,就更不把我们当回事。如果乘其不备出其不意打他一下,不难擒拿。吕蒙听了,虽深以为然,但事关机密,并不敢轻率表态,就打官腔说,关羽没那么好对付吧?第一,他英勇善战,天下闻名,这叫有威风;第二,他“已据荆州,恩信大行”,这叫有威望;第三,他初战告捷,胆壮气盛,这叫有威力。这样的人,只怕“未易图也”。
  吕蒙的话是这么说,心里却是十分看好陆逊。一到建业,便向孙权推荐。当时孙权询问吕蒙,他离职后,谁可以接替他镇守陆口,吕蒙说陆逊最合适,原因则有两条。第一,陆逊是个难得的人才,吕蒙对他的评价是“意思深长,才堪重任,观其规虑,终可大任”。这里说的“意思”,就是意念和思考。所谓“意思深长”,也就是深谋远虑。何况陆逊对战事已有成熟想法,当然是合适的人选。第二,陆逊虽然“才堪重任”,却“未有远名”,关羽不会对他有什么顾忌(非羽所忌),正好可以继续忽悠关羽。所以吕蒙说,不会有比陆逊更合适的人了(无复是过)。
  孙权然其言,任命陆逊为偏将军、右部督,接替吕蒙。当时吕蒙为陆逊定下的策略,是“外自韬隐,内察形式”,也就是表面装孙子,背后磨刀子。陆逊也真这么做。他一到陆口,就给关羽写了一封信,极尽忽悠之能事。这封信写得文采斐然,意思却很简单。一是歌颂关羽,说将军这一次的战绩已经史无前例,就连韩信也比不上了;二是贬低自己,说自己原本一介书生,根本就不能胜任其职,希望将军多多之间;三是虚情假意表示庆贺,说盟军胜利对我们极为有利,江东这边无不拍手称快;四是装模作样提醒关羽,说曹操狡猾狡猾的,将军可不敢掉以轻心,实际上是要关羽把并调往前线。
  这下子关羽上当受骗了。他觉得东吴这边真是一代不如一代。起先,守军将领是周瑜。这是一个才雄心狠的,可惜寿命不长,是个“短命鬼”。周瑜死了,换成鲁肃,虽然也很厉害,却是个“和事佬”。鲁肃死了,换成吕蒙,虽然也是一员战将,却是个“病秧子”。现在换成陆逊,名不见经传,还是个“书呆子”。看来孙权这边确实没戏了,不足为虑。于是开始逐步抽兵,调往樊城。
  关羽一抽兵,陆逊就立即向孙权报告,陈述可以将其擒拿消灭的计划要点,孙权也开始调兵遣将,而关羽则完全被蒙在鼓里。关羽想不到,表面上温柔谦和的“病秧子”和“书呆子”,其实是心狠手辣的“狠羔子”;表面上为自己樊城之战拍手称快的盟军,其实是在背后磨刀霍霍的敌人。他当然更想不到,这个过去的盟友已经和现在的敌人勾结在一起,正准备联合起来取他的项上认同。
  孙权和曹操的勾结,不但出乎关羽的意料,也为许多人所想不通。孙权和曹操不是敌人,和刘备不是盟友吗?怎么会和曹操化敌为友,和刘备反目成仇?其实,在多边政治关系中,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朋友,也没有永远的敌人。敌人可以变为朋友,朋友也可以变为敌人,全看利益所在和形势如何。赤壁之战时,曹操是最大的威胁,当然要和刘备联盟。但现在,刘备在“接”得南郡,夺取益州,据有汉中之后,又占领了房陵(今湖北省房县)和上庸(今湖北省竹山),刘备的地盘已经越来越大,而且连成一片。如果关羽再拿下襄阳、樊城,对江东的威胁就大了。作为一个长江下游的地方割据政权,江东集团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刘备和关羽在自己的上游越做越大。这已经不是“吞刘”以“自大”的问题,而是“扼刘”以“自保”的问题了。
  但是,以孙权集团的力量,实在不足以遏制刘备。正如赤壁之战时只有联合刘备才能对抗曹操,这时也只有联合曹操,才能解除刘备和关羽的威胁。碰巧的是,曹操这边也有需要。关羽在樊城降于禁,斩庞德,初战告捷,举世瞩目,天下震惊,《三国志?关羽传》的说法是“羽威震华夏,曹公议徙都以避其锐”。也就是说,曹操甚至不得不考虑迁都了。这事虽然被吕思勉先生的《秦汉史》认为靠不住,不过“传闻不审之辞”,但曹操方面感到紧张,总是事实。最好的办法,莫过于联合孙权,南北夹击,让关羽首尾难顾,顾此失彼。这也正是曹操方面某些谋士的主张。据《三国志?蒋济传》,曹操与部下讨论是否迁都时,司马懿和蒋济队曹操说,刘备和孙权表面上亲密,实际上疏远。关羽得志,孙权必不情愿。不妨派人劝说孙权偷袭关羽后方,许愿把江南封给孙权,樊城之围必解,就用不着迁什么都了。
  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,向孙权伸出了橄榄枝。孙权也立即回应,写信给曹操,表示要用征讨关羽来报效朝廷,《三国志?吴主传》的说法是“乞以讨羽自救”。据《三国志?董昭传》,当时孙权向曹操保证,自己一定带兵西上,偷袭关羽,但希望曹操方面对此保密,以防关羽有所准备。曹操向部下征求意见,大家都说当然要保密,老谋深算的董昭却主张泄密。董昭认为,保密对孙权有利,泄密对曹操有利。为什么呢?因为关羽得到消息以后,可能会做出两种反应。一种是立即回师久远,则樊城之围立解,还可以让孙权和关羽打起来,我们坐收渔利。但是,关羽这个人一贯蛮横霸道,多半不会立即撤军。这时,城中守军如果还不知道事情已经有救,对我们是不利的。因此,应该口头上答应保密,实际上故意泄密。曹操完全赞成这个建议,下令徐晃将孙权的来信抄写多份,用箭shè入樊城和关羽的军营之中,把孙权即将偷袭江陵、公安的消息公布了出去。
  董昭的预料不错。果然,樊城守军闻讯,士气倍增,守城的决心更大,而关羽则犹豫不决。关羽为什么举棋不定呢?为《资治通鉴》做注的胡三省的观点是:关羽自恃江陵、公安金城汤池,并非孙权“旦夕可破”;而樊城被洪水包围,已是到嘴的肥肉,岂能前功尽弃?实在于心不甘。
  关羽一犹豫,徐晃的机会就来了。徐晃是奉命前来救援樊城的,却一直按兵不动,一方面是因为病例“不足解围”,另一方面也是在等待机会。正好这时曹操又给徐晃派来了十二营军队,于是徐晃大举进攻。据《三国志?关羽传》裴松之注引《蜀记》,当时徐晃和关羽还在战场上隔着老远聊了一会儿天。而且“但说平生,不及军事”,因为徐晃是关羽在曹操手下时的老朋友。但是,转眼之间,徐晃便下马宣令:“得关云长头,赏金千斤。”关羽目瞪口呆,说大哥怎么这样讲话?徐晃说,这是公事。也就是说,私情是私情,公事是公事,徐晃办公绝不手软。结果,关羽被打得落花流水,不得不撤离樊城。
  樊城之围解除了,然而曹操却并不乘胜追击。这倒不是曹操仁慈或者念旧,而是要坐山观虎斗。他相信,早就磨刀霍霍的孙权,是不会把手缩回去的。
  曹操的预料完全正确。关羽犹豫,孙权不犹豫。岂止不犹豫,而且动作迅速,策划景象。据《三国志?吕蒙传》,当时吕蒙奉命到达寻阳后,为了蒙蔽敌人,便将精兵藏在大船中,让士兵穿上白衣服摇橹,把军人扮作商人,兵船扮作商船。一路上遇到关羽的岗哨,就悄悄干掉,神不知鬼不觉地就到了南郡。南郡守将,是将军士仁和太守糜芳。士仁守公安,糜芳守江陵。这两个人,对关羽既心怀不满又心存畏惧。因此,吕蒙的大军一到,他们就先后投降。等到关羽醒过来,南郡已经姓刘了。这就是所谓的“白衣渡江”。
  关羽得到南郡失守的消息,匆匆忙忙就往回赶,但已无济于事。因为南郡的人心已归了吕蒙。现在看来,吕蒙这个人是很有政治头脑的。他入据南郡以后,大做安抚工作,利用怀柔政策,很快就稳定的局势。吕蒙做了些什么工作呢?第一,约束部队,严明军纪,秋毫无犯;第二,存恤百姓,问寒问暖,送医送药;第三,封存关羽库藏,以待孙权;第四,厚待关羽及其将士家属,收买人心。据《三国志?吕蒙传》,当时关羽一面往回赶,一面不断派人和吕蒙联系。吕蒙每次都厚待使者,让他们在城中各处走,向每家每户致以问候,甚至还带回家人的亲笔书信,让关羽的随员都知道家人平安,生活很好。结果,关羽还没赶回,他的部下“吏士无斗心”,没有人会替关羽卖命了。
  与此同时,陆逊那边也是一路凯歌。刘备的守将,跑的跑(如宜都太守樊友),败的败(如房陵太守邓辅),降的降(如蜀将陈凤)。据《三国志?陆逊传》,陆逊“前后斩获照拿,凡数万计”。《三国志?吴主传》则说陆逊拿下宜都以后,还占领了秭归、枝江、夷道、,屯兵夷陵,把守峡口,防备蜀军结果。而且,据《三国志?吕蒙传》,没过多久,孙权也到了南郡,坐镇指挥,张开罗网,单等关羽前来送死。
  何况关羽此刻已是腹背受敌。关羽离开樊城时,曹仁的部下都主张乘胜追击,将关羽一举擒杀,只有赵俨反对,主张把关羽留下来,作为孙权的祸害(存之以为权害)。赵俨的职务是议郎,任务则是“参(曹)仁军事”,其实是曹操派到曹仁军中体现自己意图的人。实际上,赵俨的想法和曹操完全一致,那就是把消灭关羽的活留给孙权干,让孙权和刘备节下深仇大恨。那么,曹操他得逞了吗?等待关羽的,将是什么样的命运呢?
  请看下集:败走麦城。

无忧书城 > 历史小说 > 易中天品三国 > 第三部 三国鼎立 第三十三集 白衣渡江

发表评论

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

1明朝那些事儿作者:当年明月 2清明上河图密码作者:冶文彪 3李自成作者:姚雪垠 4乾隆皇帝 第一卷 风华初露 5艰难的制造作者:阿耐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