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忧书城
返回 无忧书城目录
无忧书城 > 历史小说 > 易中天品三国 > 第一部 魏武挥鞭 第五集 一错再错

第一部 魏武挥鞭 第五集 一错再错

所属书籍: 易中天品三国

就在曹操初步显示出乱世英雄的政治远见和豪迈气概时,另一些人却似乎在表现着自己的蛮横和愚蠢。正是他们的蛮横和愚蠢,反衬出曹操的雄才大略;也正是他们的蛮横和愚蠢,成就了曹操的盖世功业。董卓、袁绍、袁术这三个野心勃勃的枭雄,都在如何对待现任皇帝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,而且并不以前车之鉴为后车之师。那么,他们又是如何一错再错的呢?
  上一集我们讲到,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这十年间,只有曹操才是真正的乱世英雄。其他那些头面人物和各路诸侯,则充其量不过政客而已,注定了只可能是过眼烟云。甚至就如董卓、袁绍、袁术这样的枭雄,也都在同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。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就是如何对待现任皇帝。这个问题不可以含糊的。在当时的情况下,皇帝是国家统一的象征。对待现任皇帝的态度,也是考验一个臣子是忠是奸是善是恶的试金石。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,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,永世不得翻身。
  先说董卓。
  董卓对待现任皇帝的态度最野蛮,他的做法是废立。董卓进京不久,就提出要换皇帝。至于理由,用他自己的话说,是因为少帝刘辩愚昧懦弱,陈留王刘协则有圣主的素质(尧舜之表)。这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。据《三国志?董卓传》裴松之注引《典略》、《献帝纪》等书,董卓进京的时候,洛阳已经大乱。大将军何进被宦官谋杀,十四岁的少帝刘辩和他九岁的弟弟陈留王刘协流落民间,千辛万苦才回到京城。董卓带兵来迎接圣驾的时候,少帝刘辩哭哭啼啼,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。问陈留王刘协,则一清二楚,对答如流。董卓当时就起了换皇帝的心思(卓大喜,乃有废立意)。
  不过,这也未必是董卓换皇帝的真实原因。董卓是早就打算像以前那些权臣一样,把皇帝当成傀儡捏在手里,自己摄政掌权、继而夺权篡位。既然是傀儡,那又何必换,愚昧懦弱岂不更好?当然,像这样的枭雄,单凭自己的个人好恶和一时兴起,硬要换他一换,也不是没有可能。但他的真实意图,恐怕还是为了树立个人威望,控制中央政权。董卓是西北来的军阀,粗野蛮横,嗜血成性,既无人缘,又无威望。尽管他一再笼络士大夫,士大夫在骨子里还是看不起他。这就要想办法。董卓这个人,野蛮归野蛮,却也狡猾。据《三国志?董卓传》裴松之注引《九州chūn秋》,董卓初进洛阳的时候,兵马其实只有三千。董卓怕镇不住,就让他这三千人每天晚上便装出城,第二天再大张旗鼓地进来,一连四五天,天天如此,结果人人都以为他有千军万马。
  董卓忽悠成功,得意洋洋。他不但镇住了满朝文武,还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,那就是京城里面那些家伙其实并不难对付。于是董卓便决定来个更大的动作,毕其功于一役,一举建立自己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。这动作就是换皇帝。董卓的想法很简单:你们不是都怕皇帝,都听皇帝的吗?如果我连皇dì dū能换,还怕你们不听我的?而且,废除了少帝刘辩,也就可以废掉何太后,而陈留王刘协是没有生母的,他的生母王美人被何太后毒死了。因此,立刘协为帝,就没有什么太后可以垂帘听政。这样一来,既铲除了障碍,又树立了威望,这可是一箭双雕。
  然而董卓万万没想到,他这么一闹,就把自己闹成了“人民公敌”,弄得“天下共讨之,全国共诛之”。因为在当时正统的士大夫即所谓的“正人君子”看来,皇帝是不能随便换的,哪怕换上去的也是刘家人。因为皇帝是“一国之君”,也是“一国之本”,岂能动摇?我们知道,在当时的情况下,老百姓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。掌控着舆论的,就是这些人。这样一来,维护现存秩序,保卫现任皇帝,就不但是“正义”,也是“民意”。
  所以,撤换皇帝(当时的说法叫“废立”),是有极大风险的,弄不好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这事早就有人干过。不过,他们要撤换的,不是汉献帝,而是汉灵帝。据《三国志?武帝纪》,汉灵帝光和七年(公元184年),冀州刺史王芬勾结地方豪强,蠢蠢yù动,yīn谋废掉汉灵帝,另立合肥侯。这个合肥侯不知是什么人,大约也是刘氏宗是吧!掺合这件事的,就有后来背叛袁绍投奔曹操又被曹操杀掉的许攸。这事他们也找过曹操,所以曹操和许攸也是老朋友。但是曹操断然拒绝。《三国志?武帝纪》裴松之注引《魏书》记载了曹操的话。曹操说:“废立之事,天下之至不祥也。”也就是说,撤换皇帝,是天底下最不吉利也最凶险的事,必须慎之又慎。这种事情,以前是有人做过,比如伊尹放太甲,霍光废昌邑。但那都是反复权衡成败、计算轻重以后才做出的决定,这才“计行如转圆,事成如摧朽”。如果像当年”七国之乱”那样轻举妄动,那就必败无疑。现在请诸位自己想想,你们的政治势力军事力量,比得上当年的吴楚七国吗?合肥侯的身份地位人望威信,比得上吴王刘濞、楚王刘戊吗?比不上,还要重蹈覆辙,那不是自己找死吗?
  曹操这番话,实在是很够朋友。他并没有讲什么大道理,而是晓之以利害关系。可惜许攸他们听不进去,一意孤行。结果yīn谋败露,许攸逃之夭夭,王芬也畏罪自杀。可见皇帝确实轻易换不得。当然,董卓不是王芬,他的情况和条件都不同。他提出要换皇帝,居然也换成了。但他最后还是为他的“倒行逆施”付出了代价:被王允和吕布谋杀,死于非命。当然,这是后话。
  可惜,王芬教训并没有人吸取,董卓的事情倒有人效法,这个人就是袁绍。
  袁绍也是个想换皇帝的。不过他的方式和董卓又不相同。董卓的做法是“废立”(废掉一个,换上一个),袁绍的做法是“另立”(不废这个,另立一个)。袁绍当了关东联军的盟主以后,野心就大了起来,但是胆子却没有野心大。他不敢杀去长安,赶走董卓,恢复汉室,而是打算另外立一个皇帝,候选人是幽州牧刘虞。据《后汉书?刘虞传》,袁绍的理由是:“朝廷幼冲,逼于董卓,远隔关塞,不知存否。”也就是说,皇上年纪小(当时汉献帝才十岁),又被控制在董卓手里,天南地北的,活没活着都不知道。就算活着,也形同虚设。国不可一rì无君。刘虞是“宗室长者”,应该立他为皇帝。
  袁绍的心思一看就明白,他是要在洛阳和长安的中央zhèng fǔ(当时董卓在洛阳,天子在长安)之外,另立一个“流亡zhèng fǔ”。这个“流亡zhèng fǔ”既然是他袁绍成立的,那么,zhèng fǔ首脑(在当时就是大将军)自然地非他莫属。将来,这个流亡zhèng fǔ如果取代了中央zhèng fǔ,他袁绍就是“中兴名臣”,可以流芳千古的。袁绍的算盘打得很精。
  说起来这也不是不可以。成立流亡zhèng fǔ,也是非常时期进行斗争的一种手段,但有一个前提,就是原来的zhèng fǔ必须已经灭亡,或者被颠覆,或者被推翻、然而当时的情况,却不是这样、至少,刘协还是名义上的大汉天子,董卓也还是名义上的大汉臣子,大汉王朝并没有被宣布灭亡。这个时候成立什么“流亡zhèng fǔ”,那就是“另立中央”了。这是大逆不道。因此,第一个,刘虞自己就坚决不干。刘虞是何等精明的人,他很清楚,如果贸然答应了这事,自己立马就会变成一个靶子,非万箭穿心不可。因此,刘虞在接见袁绍使节张歧等人的时候,发表了一番义正辞严的讲话,痛斥袁绍等人不思“尽心王室”而“反造逆谋”。袁绍讨了个大大的没趣。
  赞成的人也有,就是韩馥。这件事,袁绍是和韩馥、曹操商量过的。韩馥是个没头脑的,立马赞成,还充当了挑头举事的马前卒。不过韩馥并没有从这件事里面捞到什么好处。皇帝没换成,他自己倒被换掉了。汉献帝初平二年(公元190年)七月,袁绍内外勾结软硬兼施,从韩馥手中夺取了冀州。韩馥让出冀州后,始终在惊恐中度rì,最后自杀在厕所里。
  曹操就没有那么傻了。他既不认为袁绍能成什么大事,也反对搞分裂。他的主张,是灭董卓,迎天子,恢复国家的统一,而不是另立中央。好在袁绍也没有把曹操这个小兄弟太当回事。在袁绍眼里,曹操大概还是当年和他一起偷新娘子的小伙子。据《三国志?武帝纪》正文及裴松之注引《魏书》,为了说服曹操,袁绍还在“促膝谈心”的时候,悄悄出示了一颗玉玺(大约是袁绍私刻的),意思是说你看天命在此了。曹操看了却在肚子里笑,心想你以为窃国也想偷新娘子一样啊!不过,既然袁绍把自己看作儿 时伙伴,那就用儿时伙伴的态度来对待吧!于是,曹操就大笑着说,我可不听你的,我就不听你的!但在暗地里,在心里面,而且也就在这一天,曹操已经把袁绍认定为背叛国家的奸贼,一个厚颜无耻的窃国大盗,列入了必须予以消灭的黑名单(益不直绍,图诛灭之)。
  袁绍的弟弟袁术也不赞成,因为袁术蔑视和嫉恨自己的哥哥袁绍。袁绍和袁术可能是堂兄弟,也可能都是袁逢的儿子。袁绍年长,为兄,却是“庶出”。袁术年幼,为弟,却是“嫡出”。他俩到底是亲兄弟,还是堂兄弟,诸家说法不一。但袁绍庶出,袁术嫡出,则可以肯定。嫡出就是正妻所生,庶出则是妾或婢所生。嫡出和庶出,在当时的情况下,地位确有高低之别。一般地说,嫡子的地位和待遇都要高于庶子,甚至认为其素质都要好得多。这一点,就连《红楼梦》也不能免俗——嫡出的宝玉高贵无比,庶出的贾环则猥琐不堪。
  但这并没有道理,事实上,袁绍虽然是庶出,甚至可能是婢女所生,但他的素质却比袁术好,在政界的威望也比袁术高,人缘自然也好得多。这就让袁术恨的咬牙切齿,非得和他老哥拼个你死我活,争个胜败高低不可。这个时候,大约支持袁绍的人是比较多的,《后汉书?袁术传》的说法是“豪杰多附于绍”。于是袁术便破口大骂,说臭小子们,不追随我,反倒去追随我们袁家的奴才(群竖不吾从,而从吾家奴乎)!又写信给公孙瓒,说袁绍不是袁家的种(云绍非袁氏子)。这就不但激怒了袁绍(绍闻大怒),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,为他今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。
  其实袁术用不着看不起袁绍,他们这哥俩实在是半斤八两,其共同特点,是出身高贵,自命不凡,又愚蠢头顶,而且一个比一个牛,一个比一个蠢。至少,他们两个都比曹操牛,也都比曹操蠢。袁绍比曹操牛,也比曹操蠢;袁术则比袁绍还牛,也比袁绍更蠢。也就是说,他们的愚蠢和他们的狂妄是成正比的。袁术最自命不凡的,也最愚蠢。
  袁术接到袁绍的信,肚子里面阵阵冷笑。袁术想,小老婆养的人就是没出息,居然想出这么个馊主意!另立皇帝?要立你就立自己呀!我们老袁家早就“四世三公”了,你弄个“拥立之功”,撑死了也就是由“四世三公”变成“五世三公”,又有什么了不起?不过袁术的反对,表面上还是义正辞严。《后汉书?袁术传》的说法是“托以公义不肯同”。《三国志?袁术传》裴松之注引《吴书》则讲得更具体:“志在灭卓,不识其他。”其实袁术哪里会去打董卓!他不赞成袁绍,说到底,实际上是另有打算。什么打算呢?自己当皇帝。
  这就是袁术的做法——自立。
  袁术是想做皇帝的,他一直都在做皇帝梦。袁术的逻辑是这样的:一,大汉王朝已行将就木,姓刘的已rì薄西山,必将由他人取而代之。二,最有资格取代刘氏的是姓袁的,因为老袁家“四世三公”,没有人可以相提并论。三,袁家人当中,最有资格的又是他袁术,因为他袁术是嫡出,袁绍则是庶出,哪有小老婆的儿子当皇帝的道理呢?不过,袁绍势力大,人缘好,也不可小看。所以,袁术一直把袁绍看作竞争对手,必yù除之而后快。
  袁术的想法也不是一点根据都没有。他的手上有一块传国玉玺,是汉灵帝中平六年(公元189年)太监张让等人作乱时丢失,后来被孙坚获得,又被袁术从孙坚夫人那里强行夺过来的。这事《后汉书?袁术传》有记载。耗子腰里别了把枪,就起了打猫的心思。袁术有了这个宝贝,又误听了一些民间的谣言,他就觉得下一任的中国皇帝非他莫属。到了汉献帝建安二年(公元197年)chūn,袁术终于按捺不住,正式称帝。
  袁术的称帝遭到了一片反对。和他关系最好的孙策,在得知他称帝的打算时,就从江东来信表示反对,并与之绝交。袁术四处碰壁,又去找吕布,要和吕布结为儿女亲家,结果吕布把袁术派来的使节抓了起来,押送许县(当时曹操已迁都许县)。袁术勃然大怒,派兵去打吕布,又被吕布打得落花流水。这个时候的袁术,已经是众叛亲离,四面楚歌。
  其实,称帝之前,袁术也是征求过意见的。早在汉献帝兴平二年(公元195年)冬,袁术就曾经召开会议,说我想“应天顺民”,诸位看怎么样?袁术的部下阎象马上说,当年周文王“三分天下有其二”,尚且臣服于殷。明公比不上周文王,汉帝也不是殷纣王,怎么可以取而代之?袁术不甘心,又去问张范。张范称病,由弟弟张承代答。张承说,能不能取天下,“在德不在众”。如果众望所归,天下拥戴,便是一介匹夫,也可成就王道霸业,意思是说,当不当得上皇帝,与是不是**没什么关系。可惜这些逆耳忠言,袁术全部当成了耳旁风。他实在是利令智昏。
  于是曹操出手了。
  建安二年(公元197年)的曹操已非同一般。一年前,他已经地将汉献帝迎奉到自己的根据地许县,可以“奉天子以令不臣”或者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了。这样一个大汉王朝实际上的当家人,又是一贯主张国家统一,反对分裂的,那里容得袁术出来跳梁?自然要来收拾这个小丑,“乃自征之”。据《后汉书?袁术传》,袁术闻讯,当时就吓了半死(术闻大骇),掉头就跑(即走渡淮),军粮也被他的“丞相”舒仲应全部分给了灾民。袁术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。舒仲应说,反正我们是死路一条了,何不用我一个人的性命来换这么多老百姓的性命呢?袁术只好苦笑着说,阁下难道要独享这个好名声,不和我共享吗?看来,袁术自己也很清楚,自从他走了这步臭棋,已经成了过街的老鼠,很难在江湖上混下去了。
  不过袁术也还是苦撑了两年。到了建安四年(公元199年)夏天,走投无路的袁术终于发现他这个皇帝再也做不下去了,便决定把那传国玉玺让给袁绍,好歹那也是袁家的人。这倒很对袁绍的心思,因为袁绍其实也是一个想当皇帝的。据《三国志?袁绍传》正文及裴松之注引《典略》,建安元年(公元196年),袁绍打败公孙瓒于易京(今河北省雄县西北),“并其众”,势力大增。于是袁绍野心开始膨胀,不但对天子“贡御希慢”(供奉既少,又很无礼),而且私下里指使(私使)一个名叫耿苞的主簿向他报告,说是赤德已尽,黄天当立,应顺应天意。所谓“赤德”,就是指刘汉;所谓“黄天”,就是指袁氏。袁绍将耿苞的密报交给大家看,没想到舆论哗然,都说耿苞妖言惑众。袁绍没有办法,只好杀了耿苞“以自解”。但他人还在心不死,皇帝还是想当的。因此,当袁术决定“归帝号于绍”时,他心里是高兴的,《三国志》的说法是“yīn然其计”。
  可是,就连这个想法,袁术也不能如愿,因为曹操已派刘备在下邳(今江苏省睢宁县)截击,单等他来送死。袁术没有办法,只好又掉头回淮南。逃到离寿chūn(今安徽省寿县)八十里的江亭时,终于一病不起,呜呼哀哉,只当了三年半的皇帝,而且还是假的,没人承认。
  据说袁术死得很惨。《三国志?袁术传》裴松之注引《吴书》说,袁术死的时候,身边已没有粮食。询问厨房,回答说只有麦屑三十斛(音胡hu,十斗为一斛)。厨师将麦屑做好的端来,袁术却怎么也咽不下去。其时正当六月,烈rì炎炎,酷暑难当。袁术想喝一口蜂蜜水,也不能够。袁术独自坐在床上,叹息良久,突然惨叫一声说:我袁术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啊!喊完,倒伏床下,吐血一斗多死去。
  袁术的死实在是罪有应得。当他求蜂蜜水而不可得的时候,不知他是否想过他当年的骄奢yín逸和对人民群众的横征暴敛。《三国志》说,袁术起兵之时,就“奢yín肆yù,征敛无度,百姓苦之”。《后汉书》也说他“不修法度,以钞掠为资,奢恣无厌”。称帝以后,更是“荒yín滋甚,后宫数百皆服绮縠,馀梁肉而士卒冻馁,江淮间空尽,人民相食”。在他的治下,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rì子,“江淮间相食殆尽”。他自己每天山珍海味,手下的士兵却一个个冻死饿死。这样的东西,不失败才是怪事!
  当然,袁术的失败,并不完全是他个人的责任。袁术这个人,还是很有些优点的,也是很有些本事的。《后汉书》说他“少以侠气闻”,《三国志》说他“举孝廉,除郎中,历职内外”,董卓专政时当到后将军,岂能是草包?实际上,是皇帝的至尊地位和至高权利使他鬼迷心窍。他是皇权制度的牺牲品。
  这样一说,事情就清楚得多。从政治的角度讲,袁术最蠢的地方,还是他在大家都想当皇帝,又都不敢挑头的时候,迫不及待地当了出头鸟。要知道,出头的椽子是要先烂的。尤其是在群雄割据、势力相当的情况下,谁挑这个头,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。袁绍他们懂这个道理,因此尽管心里痒痒的,也只好忍住。曹操更是心里透亮。孙权劝他称帝,他一眼看穿孙权的鬼心眼,说这娃娃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。袁术却不懂。他以为只要他一抢先,便占了上风,别人就不敢怎么样了。没想到皇帝的称号不是商标,抢先注册的结果只能是玩火**。
  袁术死了,袁绍也得死。消灭袁绍的,也是曹操。其实袁术和袁绍兄弟的愚蠢,正在于他们始终没弄清楚谁才是自己真正的对手。于是,就在袁绍兄弟祸起萧墙争风吃醋的时候,曹操在他们眼皮底下悄然崛起,成为政坛上和战场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,并一举打败了这两个自以为是的家伙。事实证明,他们两个一开始都没放在眼里的曹操,才是真正的政治高手,也才是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政治斗争中最大的赢家。因为曹操比他们更有政治头脑,知道应该怎样对待皇帝,知道应该怎样才能在这个重大问题上立于不败之地。
  董卓废立,袁绍另立,袁术自立。那么曹操是怎么做的呢?
  请看下集:深谋远虑。

无忧书城 > 历史小说 > 易中天品三国 > 第一部 魏武挥鞭 第五集 一错再错

发表评论

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

1康熙大帝 第四卷 乱起萧墙 2史记八书 3史记三十世家 4北上作者:徐则臣 5乾隆皇帝作者:二月河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